當然,抓取充裕的時間來安排行程也十分要緊。
更重要的是,民主黨的幾位重要策士也發文表達支持,包括布林肯(Tony Blinken)、艾特那(Ely Ratner),可見台美FTA是跨黨派都認為非常重要的事。從各方反應來看,開放美豬美牛這件事情對美國政策界菁英們來說是一件大事。
甚至在前陣子,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也是負責對中國貿易談判的代表。這幾年在美國的智庫研討會場合(例如去〔2019〕年蔡總統過境美國時的視訊連線會議),只要一談到這個議題,就一定會被美國人問到台灣到底何時要開放、並質問說台灣到底有沒有想要簽自貿協議。首先,台灣才剛從口蹄疫疫區除名,豬肉可以開放出口了。」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為何是現在開放? 目前台灣是美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第七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但我們的官方回應都是千篇一律:「國內需要再溝通」。
美國是台灣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市場),如果能夠簽訂雙邊貿易協定,這個經濟效益自然不在話下。蓬佩奧表示,美方歡迎蔡總統放寬美豬美牛進口限制,這項舉措為美台雙邊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然而,至今八大公股行庫仍有前國庫署署長凌忠嫄擔任彰銀董事長,多數高層也都是政治任命而成。
公股董總職位的政治任命已行之有年,當慶富案爆發時,民進黨莫不全力追究政治任命的問題,時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更表示,金管會官員退休後絕不會擔任公股高層。從遠航詐貸案到潤寅詐貸案,廖燦昌皆扮演關鍵角色 這次主角不是張綱維,但同樣有廖燦昌的影子。然而,由於一銀劍潭分行不願意配合展延,王音之則去找了廖燦昌,這時候已經從慶富案下台但又因「用人唯才」的理由被蘇貞昌拔擢到第一銀行當董事長的廖燦昌,施壓一銀總經理蔡麗雪,要求第一銀行通過潤寅公司貸款案的展延,這一展延,成功讓楊文虎、王音之夫婦爭取時間潛逃出境,公股蒙受34億的呆帳損失。遠航違法貸款案發生迄今三周的時間,除了第一時間廖燦昌自動請辭第一金董座職位,該案同遭起訴的黃伯川(現任土銀董座)、陳世卿(現任合庫總經理),僅回應願配合司法程序。
潤寅詐貸案主嫌楊文虎及王音之夫婦偽造下游廠商訂購單,來塑造未來還款能力優良的假象,向銀行申請應收帳款融資,而銀行則看上每年貸款的利息回報,潤寅十年來前後從銀行拿出386億。主管機關財政部至今未要求兩位遭起訴的公股高層停職等待司法調查,亦即黃伯川與陳世卿仍在其位置上負責公股經營。
當潤寅公司無法依約償還貸款時,政商人脈與公股高層的作用則派上用場。潤寅找上國民黨財委會立委曾銘宗協助開協調會,協調會上包括潤寅公司總經理王音之,第一銀行總經理蔡麗雪、華南銀行及中小企銀總經理施建安等人,協調將潤寅貸款延長三個月,並將協調會行文給公股,施壓意圖明顯。去年3月蘇貞昌拔擢的八名公股董總,現就有三位遭到檢方起訴,而若非最具爭議的廖燦昌自行辭職,政府一句尊重司法就能搪塞所有政治責任,行政院發言人更以當時遠航詐貸案是發生在馬政府時期,將責任推給前朝,看不出蘇內閣的任何反省。政治任命依靠私人交情,關說、酬庸的弊端就更難以斷絕,令人遺憾的是經過了這些弊案之後,仍看不到政府改革的一絲曙光。
高層施壓成為銀行內控漏洞 遠航違法貸款案,張綱維透過與廖燦昌的私人交情,使廖燦昌在擔任合庫董事長時違法指揮下屬盡快通過張綱維的貸款案,而擔保品卻只是張綱維旗下華壹租賃在淡水的爛尾樓,這間爛尾樓張綱維從華壹轉賣給遠航,再向合庫貸款22億,而廖燦昌的施壓幫助張綱維成功從公股詐貸了22億元儘管「幾點幾分」的表示十分嚴謹,人們往往卻只有概略的認知。以上這些確實都很重要,但須注意一點,過度優先個人時間,反而會錯失「真正應該預留的時間」。如此作想,計程車費或飯店的住宿費用不僅屬於安心保費,同時也算是購得工作時間的代價。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果斷的縮短開會時間。我的情況大多是飯店的住宿費。
大概「硬是要十五分開始」的設定容易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住宿費用全是我自掏腰包。
若搭下一班電車,接下來的預定行程可能會遲到,但如果搭計程車就絕對來得及。若能如此思考,我們也還能發揮聯想去思考可以在這段「必要的從容」時間內做些什麼事。前文中曾提及,我會盡量避免在早上安排行程。事先決定好「待辦事項」,就算提早抵達約定地點也不會浪費時間。就算遇上交通紊亂、塞車等意外狀況,我們也必須準時抵達,所以我們非得抓取足夠的時間提早出門才行。如果累積了許多電子郵件,可以趁這段期間檢查電子信箱,做些簡單的回信,讓原本應該在公司運用的時間也得以發揮作用。
找出並設法減少以往不自覺浪費的時間。有效運用時間,對迅速且確實完成工作是必要且不可欠缺的關鍵條件。
假設「這場會議三十分鐘」就夠,那麼我們就必須掌控會場,讓會議在三十分鐘以內結束。通常大家會想「整點」抵達一定能趕上十五分開始的會議,這樣的心態反而能讓與會人士減少因遲到所造成的時間損失。
如此一來,就算當天我稍微賴床,也能趕上開會時間。一流工作者寧願花錢買時間,也絕對要遵守約定時刻 因為上一個行程延遲,而趕不上原本預計搭乘的電車。
就算只有區區的十五分鐘,累積下來也是十分可觀。當然,抓取充裕的時間來安排行程也十分要緊。而且,我想很少有人會因為會議「十五分開始」,而算好時間剛好在「十五分抵達」的時間點離開公司。這當中一定有「三十分鐘就足夠」的會議。
大致上,我一定會提早三十分鐘抵達開會現場。換言之,開會前的數十分鐘並非無用的時間,而是「必要的從容」。
因為,意外事故雖屬「萬一」,但一旦這個「萬一」發生而導致遲到所造成的損失,可是出乎意料的龐大。透過規劃行程,有意識的安排空檔,確保個人時間。
此外,這段時間也可以運用在先前所介紹的記帳事宜。另外,這個技巧還有「減少對方遲到」的附加效果。
講白了,有不少人是以「幾點左右」「幾點前後」的大致印象來記憶。就算遲到是因為人身事故造成電車慢點所引起,這區區一次的遲到,就會讓我們失去對方的信用。所以,在決定開會日期之前,養成思考「這場會議需要多少時間?」的習慣相當重要。像這樣毅然決然的搭乘計程車、或是在前一晚入住飯店,內心會覺得比較從容。
最佳代表範例大概就是為了準時趕上開會,多抓一點時間提早出門。換言之,要是總是自動假設開會需要「一個小時」,就會不自覺的失去許多時間。
也就是說,設定「十五分開始」,以前必須花一小時的會議,四十五分鐘即可結束。這時,開會前一天晚上,我會乾脆住在會場附近的飯店。
我家離市中心車程要一個多小時,所以為了趕上時間,有時候我必須很早起床出門。累積四次,就相當於提升了一小時的效率,知道這個小技巧會有很大的助益。